人才培养

education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雷火竞技官网电气大楼A座

 

教务动态

聚焦重点交叉创新化解发展难题

——记电工系十四五发展规划讨论会

发表时间:2020-12-03 作者:鲜于斌 浏览次数:

电工理论与电磁新技术系召开了全系教职工会议对本系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讨论,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以及雷火电竞官方网站副院长杨凯参会。会议对电工系前期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方向进行了谋划,对电工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

首先,由电工系主任何孟兵教授系统总结了电工系前期的工作。电工系在整个学院中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工系在教学工作上有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累,承担了包括电路理论、电工学、工程电磁场等在内的全校和全院几乎所有的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获得了多项奖励,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呈现出量大面广,成果显著的特点。在科研工作上,电工系拥有包括“放电等离子技术与应用”、“超导电力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信息检测技术”在内的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在每一个研究方向上均有建树,形成了多点开花,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

何孟兵教授提出了电工系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发展规划。提出在课程建设方面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授课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加强科研平台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研方面,从“放电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光学图像检测新技术及应用”、“气体放电理论基础”、“芯片级传感及状态评估技术”、“智慧油井测量与通信技术”、“兆伏飞秒电子成像平台”、“超导装置”、“配电网规划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发力,做出一批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随后,全体参会人员结合自身发展,对电工系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发现,尽管电工系的发展规划相对明确,但存在的难题也很显著。

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方面,电工系师资队伍的发展远远赶不上骨干教师的退休速度,导致教学队伍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才缺失;为了填充教学队伍,近年来开始从全院各系甚至其他院系引进教学人员,导致课程组人员来源趋向多元化;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员缺口,但同时也导致电工系对课程组的管理效率降低,电工系对教学人员的技能精细打磨的优良传统难以为继,从而带来教学质量下滑的隐忧。

另一方面,也有老师认为目前课程组的管理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持续性,承担了课程组长的老师承受了很多压力,要维持课程组的运行,必须额外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由于电工系优秀的教学传统,大多数老师都不愿意主动去争取相应的关注和回报,最终导致付出多,回报少,课程组长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良心活。这种模式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专注于教学工作,一旦当前的一批老师退休,则很容易出现后继无人的危局。

第三,还有老师指出,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之下,网课、慕课等新型授课方式正在爆发出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学生将来仍然愿意选择实体课堂教学而不是网课?教师的教学凭什么吸引到学生来听课?第四,老师们同时也提出来,当前是院管教学,那么电工系在教学工作是否还能起到积极作用?

在科研方面,老师们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总体而言,各个课题组对未来的发展规划都相对明确,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教学那么严重。潘坦院士和杨凯副院长指出,存在发展重点不够明确、同时学科交叉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问题,潘院士和杨院长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指导。

潘院士和杨院长指出,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所谓规划,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而取舍的过程则要抓重点。教学工作无疑是一个重点。对于教学工作,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先保证重点学科。而重点学科首先是基础学科。潘院士举了原子能所的例子。原子能所出了70个院士,关键就在于重视基础。基础不过关的人直接淘汰。因此基础课程很重要,要重点投入资源,建成精品课程。在具体的执行方法上,专业基础课一定要依托系所,核心团队依托系所,保证绝大部分课程组成员都出自电工系,从而使电工系可以统一管理课程组,从而打磨出高水平的课程组。

对于科研工作,则一定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要从国家的重大需求方向去找课题。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才是重点,比如能源安全问题、新能源、碳排放、人民健康、公共卫生安全等等。找准了重点研究方向,还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最近200年来,科技越来越高精尖。这些高科技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需要大科学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现在不再是一个小作坊能出大成果的时代了。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靠交叉。只有学科交叉才能出颠覆性的成果。电工系的基础很好,方向很多,非常适合交叉。比如等离子体和医学的交叉,弄清楚等离子体对病毒的作用,意义很大。等离子体化学同样意义重大,用于储能大有希望。而搞测量的,和人工智能有重要的结合点。因为人工智能包括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测量就是感知智能的技术支撑,是智能化的神经末稍。这些交叉是创新的源泉。

通过本次会议充分的讨论,以及潘院士和杨院长高瞻远瞩的发言,电工系明确了抓重点、重交叉的发展思路,给电工系的教学和科研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对电工系的整个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