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雷火竞技官网电气大楼A座
近日,我院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入选湖北省高等院校大学生活动创新基地,成为我院成功入选的两个基地之一。不久,中心再传喜讯:在
而这,也仅仅是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众多荣誉中的一部分。
九年发展,成绩斐然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于2001年3月,成立之初名为“电气与电子科技创新基地” ,是学校依托雷火电竞官方网站而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块试验田。2003年,电气与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和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合并,更名为“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基地”),并正式“定居”我院西七楼。
9年以来,基地已累计招收并培训了2000余名学生。在此期间,基地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7篇,申请专利发明6项,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与基金60余项,获国际竞赛奖4项,国家特等奖2项,以及其他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70余项,其中包括2009年微软“创新杯”嵌入式项目竞赛全球第二名、2009 年国际未来能源挑战赛全球第三名、2009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索尼杯”等。由于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突出,他们毕业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好评。2008年基地04级毕业学生共计113人,其中6人留学,76人读研,31人工作。更有不少学生在基地里取得的科研成果基础上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此外,基地还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研究,教学改革成绩斐然。至今,基地教师已累计申报并实施了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发表了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论文22篇,出版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系列教材” 4本,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如今,基地已是学校规模最大、创新成果最为突出的创新基地之一,并连续5年评为雷火竞技官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开始评选)。
基地的资源,精英的机会
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缘何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基地的建设理念或许可以为这个问题做个回答。“为精英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大师”,抱着这样的建设理念,基地一直致力于为具有“精英”意识和胸怀远大志向的学生提供机会,利用基地提供的机会和资源为他们成为未来的“大师”奠定基础。
512平方米的实验室,70套电子线路设备,具有216个接口的局域网,可自由取用的元器件和仪器……正是在这个不算大却拥有一流硬件条件的地方,走出了一代代的精英。基地的设备和场地对学生24小时开放,在平时空闲时间里,中心成员都留在这里,这让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成员之间拥有了更多交流和讨论的时间,也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对此,中心08级学员郑锐畅说道:“基地有很好的资源,有很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这是我一直渴望的一个环境。”
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践创新机会?这是中心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着。为此,中心一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与炬力、英飞凌、ADI等企业公司合作,共建创新基地或联合实验室,为精英的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土壤。同时,基地的培训内容也不断地在丰富着。刚成立时,基地主要围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而展开培训,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后来,为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相继开展了FPGA/SOPC设计与实验、ARM嵌入式技术基础、科技创业等课程。
“只要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的事,我们都会去尝试,努力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让他们走得更稳,飞得更高。”基地负责人尹仕这样说道。
基地文化——引领学生做大事
九年来,基地风雨兼程,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地文化。
尹仕把基地比喻为一块实验田,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对育人目标的探索。对“基地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尹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能做事、要管事、做大事。”他说, “能做事”要求基地学生掌握一定技能,有了任务能够完成;“要管事”指基地学生在团队里面要主动承担任务,做中坚力量;“做大事”则是基地人的最高目标,要求基地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为国家民族做贡献,做利国利民的大事。
为实现这个育人目标,基地一直以来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它引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认识、自我认同,引领学生“能做事、要管事、做大事”。此外,基地还特别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力图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来熏陶学生,用学长的成果和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优秀作品的展示柜、张贴于实验室内的名言警句、记录人生感悟的公告栏……无形之中,基地渐渐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注重个人修养的成长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基地学生的精神内涵。
近期,基地将搬至启明学院大楼,基地的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对于基地今后的发展,尹仕表示:“基地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对中心内部学生的培养,下一步将是对全校学生开放,接着就是对社会的开放。”而他更希望看到的是,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基地不复存在。“基地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被弥补之后,基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