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雷火竞技官网电气大楼A座
——记雷火电竞官方网站暑期赴哈电社会实践活动
日前,我院雷火电竞官方网站暑期赴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哈电)社会实践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回抵武汉。
八月的江城正晴空流火,从哈尔滨到汉口火车站的T184次下车没走几步,队员们就已经大多汗流浃背了,而记者听到的第一句话是:“终于到了。”之前,回汉的八名队员刚刚在火车上度过了28个小时的“硬座时光”。
哈电之行告一段落,实践活动却还有“文章”可做。“这次活动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型国企,感受到了国企融洽的氛围,也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个人总结里,队员之一、同时也是电气分团委副书记的徐凯这样写道。
记者随队全程参加了实践活动,因而得以记录下这趟哈电之行,以飨读者。
筹备良久,三路“兵马”北上
这次哈电之行,实践队的队员大多早在6月中旬就从辅导员那里得到了通知。在暑假开始前,实践队经过开会讨论,结合建国六十周年的大背景,确定了活动的主题 “从哈电发展看新中国电力60年”,并拿出了最终策划。
负责跟哈电方面联系磋商的是04级的辅导员崔磊,他和另一位辅导员郭智杰同时也是实践队的领队。“因为之前哈电来学校招聘,冯滨书记也来做过一次讲座,所以跟哈电那边关系比较熟络了,去哈电实践的事我跟那边一说明,他们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崔磊这样描述和哈电接洽的情形。
七月底,已经在家的队员接到了电话通知:统一在学校出发的日期定在八月九日,之前要做好对哈电的初步了解和相应的准备工作。
八月八日,从武汉出发同行的队员已经全部抵汉。当晚的队员见面会对第二天开始的哈电之行作了布置,根据布置,除两名住地离哈较近的队员从住地自行前往哈尔滨外,其余队员统一第二天中午从汉口火车站乘T182次前往哈尔滨,八月十日晚全体队员及哈电接待人员在哈尔滨火车站碰面。
九日,一个与往日一样艳阳高照的夏日,“兵分三路”的实践队开始了向着东北黑土地前进的北上征程。
初识哈电,住在女大学生公寓
十日晚八点四十,全体九名队员——两位带队辅导员、两位分别来自高电压和电机系的研究生和七名本科07级学生在哈尔滨火车站顺利汇合。哈电方面负责接待的是人力资源部的人事主管张衡。上了接站的金杯车,才得知他七点多就等在火车站,队员中有几个声音说:“辛苦张工久等了。”张衡的回答是:“你们来我们挺欢迎的,做这些是应该的。”
金杯车在“夜色中的哈尔滨”大概驰行了二十多分钟,经过一扇刷成黄色的“城门”的时候,下午就先到一步的队员杨文一指着“城门”说,“那就是哈电的大门。”经过她这一说,尽管在夜色中看过去并不清楚,哈电黄色的城门样的大门还是一下子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大家都往那个方向看去,随着金杯车的前行改变着头后摆的角度。
到达了哈电安排给实践队的住处,面前的建筑看起来是一栋新建没多久的公寓楼,大门旁的牌子上赫然写着:哈电女大学生公寓。
张衡告诉队员说,这栋公寓楼比较新,条件好一点,所以安排住这里。安顿下来才发现,我们住的地方是二楼的东区,有单独的门和其他部分隔开,根据公寓楼管阿姨写在楼下的告示,一楼的卫生间和洗漱间是专门派给我们使用的。
就这样,四天的实践生活开始了。
“名誉校友”冯滨和“老爷子”刘光宁
八月十一号一早,队员们终于见到了哈电大门的真面目,明黄色而又高耸的大门显得古朴、肃穆,透出严谨的气息。在正门的两侧各开了一个小门,写着“哈尔滨电机厂”六个大字的牌子挂在正门的右侧。张衡告诉队员,大门是1951年哈电建厂的时候立的,现在里面的厂房都是新盖的,这个大门因为它的纪念意义一直没有推倒重建。
行程的第一站就是设在哈电内的行业所——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大电机分会”、“全国水轮机标准化委员会”,门口的一块块牌匾展示着这里的不同寻常。上午给队员做关于哈电的介绍的是研究所的冯滨书记,冯滨已经是雷火电竞官方网站的“老朋友”,他去年十一月份曾经在西九楼举行过题为“哈电企业成长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讲座,队员中不少跟他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在哈电最后一天,哈电方面宴请实践队为队员送行时,冯滨更笑称自己是“华工的名誉校友”。
冯滨结合幻灯片介绍哈电今年的发展和历史沿革的时候,除了记者在一旁照相外,队员们的笔头几乎没有闲下来过。报告结束走出会议室大门,有个队员说,“冯书记的介绍做得真挺好,很细致。”记者注意到,在所用报告厅的一角的玻璃橱柜里,摆满了奖杯和奖状。
下午队员们在听完哈电李广德副总工程师关于水轮机和汽轮机冷却后迎来了此行见到的第一位华工老校友(哈电人对我院的称呼是“华中”,大概是从华中工学院来的),已经退休数年的副总工程师刘光宁,队员和“刘总”的交流丝毫不拘谨,校友这层关系让双方平添了几分亲切,队员们向“刘总”频繁发问,问的问题从“您当年是怎么学英语的”到“那时候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再到“怎么跑来了哈电”,刘光宁都一一解答,其中穿插了不少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颇有妙趣,特别是他说到自己从电机系毕业后和两位同学联名给哈电写信要求来企业,最后和同学一起包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那年来哈电的三个名额的传奇经历时,队员们流露出惊讶和敬佩。冯滨介绍说,“刘总”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还在厂里发挥余热,指导技术工作,听到这里,队员张聪说:“老学长真是太牛了!”最后“刘总”勉励队员们,做事业一定要去大企业找大平台,下大功夫,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晚上回到住处开阶段总结会,谈到刘光宁时,队员多以一声亲切的“老爷子”相称。
吃在员工餐厅,参观车间见到“活生生的”发电机
因为上下午行程的衔接比较紧,实践队的午餐基本上是在哈电的员工餐厅解决的,哈电方面给实践队配了一张临时就餐卡。队员们除体验了员工餐厅的饭菜外,更借助同哈电人一起用餐的机会,试图更深入地读懂哈电。
每顿饭都是十来个人在一个长桌上一起吃,连饭菜带玉米糊吃得一干二净,一道“油淋茄子”和一道“香酥鱼”在实践队中成了风行一时的抢手菜。餐
厅里的哈电职工几乎都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实践队的“便装”也往往引得经过的哈电职工们多看这桌几眼。不过队员们眼镜也没闲着,他们观察四周,读着哈电人的表情,看他们的精神面貌。
“哈电人吃饭都有点‘虎虎生风’。”“他们看上去面色都挺好的。”“老工人的精神头儿都还不错!”队员们纷纷道出了自己观察的成果。
徐凯和张聪还“看准”了一个车间管理人员,逮住他问东问西,这位看上去三十出头的青年干部一边吃着大碗的面条一边和他们自如地交流着。“听得出来他对他们企业很有信心,”问及他们调查的感受,这两名队员告诉记者。
活动的第二天,按安排,实践队参观了研究所电机室、水轮机室,在各个车间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到汽发车间、水发重型车间等生产现场参观。
在车间里,队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发电机、水轮机和汽轮机,尽管有些还只是雏形,有些仍然在装配中,但是第一次看到放在车间里的各种发电机器,感官上的冲击还是很强烈的,“以前都是课本上看到画的图形,现在看到这些‘活生生’的发电机,觉得挺震撼的,”一位队员如是说。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抓住机会向工人和生产管理人员询问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哈电的待遇,前几年的生产状况等。“你们问得还真细致啊!” 参观即将结束时, “向导”对记者感叹道。
意外惊喜,哈电老总要和实践队座谈
在参观车间之前,实践队就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总”当天下午四点要和队员们座谈。这个消息很快传播开了,对于实践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记者听到最多的议论就是“没想到还能见到哈电的董事长!”
下午四点多,在哈电的办公楼二楼大会议室,队员们见到了哈电的董事长、总经理吴伟章。吴总看上去五十岁左右,戴黑框眼镜,着浅蓝色衬衫。和之前接触过的每一个哈电人一样,吴伟章先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在了解了实践队的情况后,为配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他着重就哈电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作了详尽的介绍,随后他解答了队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特别当徐凯问到哈电的“管理革命”是怎么一回事时,吴伟章先称赞了他的洞察力,接着解释管理革命,他说,哈电跟知名外企技术上各有千秋,但在管理上差距不小,所以要保持一种危机感,从过去的管理从属生产,到生产从属管理,特别是要注重细节上的管理,像是安全,质量上的小问题,这样在管理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才是管理革命。吴总的回答博得了队员们热烈的掌声。
座谈会后,一位陪同人员告诉记者,“吴总从百忙中腾出时间来和你们座谈,就是因为你们是华中来的,华中的校友在哈电干的都很出色,哈尔滨电机厂水轮、电机、汽轮三大副总工程师及许多专业总师都是你们的校友,华中在这里的声誉很好,公司也特别重视华中过来的学生。”而队员们则普遍感觉,吴总对哈电发展的观点和想法更宏观,有助于自己更好地了解哈电的历程和走向。
校友座谈,从84届到08届的“学长”们
一个学校毕业的校友,不管过了多少年,见到前辈的时候,一声“学长”是永远不会变的称呼。
最后一天下午的校友座谈,队员们就见到了好几位在哈电工作的华工校友,用张衡的话说,“凡是还没出差的华工老校友,都在这儿了。”除了老校友外,哈电方面还找来了三位刚进公司的新员工,他们也都是我院毕业的。
就这样,来的校友里面最早的是84年毕业的,最晚的是去年刚毕业的,从84届到08届,齐聚在一间会客厅里,亲切地坐下来,谈上了一个下午。
座谈的气氛是融洽轻松的,队员们的一声“学长”或“学姐”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队员对老校友当时学习生活的华工很感兴趣,86年毕业的助理总工程师宋晓东回忆说,当时华工有个外号叫“神学院”,这句话引得大家都开怀而笑。老“学长”们更是倾情回忆了自己的奋斗岁月,从刚毕业几十块的工资到现在坐上总工、副总工的位子,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期间老校友们还多次勉励队员,去大企业工作干大大事业,开始奋斗苦一点不要紧,苦尽了甘会来。
新进公司的学长学姐们则向队员们介绍了公司对新员工的待遇,自己适应工作的情况,实践队员集体祝福他们日有所成。
“前辈们讲话都很幽默风趣,我感觉很亲。他们说的很有道理,虽然简单,但是都是这么多年经历过的东西,我学到的不少。”队员徐凯后来说。
座谈会结束,队员们和他们的“学长”们依依惜别,于是搬开几张茶几,一起在会客厅里腾出一块地方,合影留念,留住了这一刻和学长们相聚的瞬间。
离别,“十月再见”“后会有期”
离别的时候,队员们和哈电人告别,有人邀请冯滨书记、张衡“十月份哈电来华科招聘的时候一定来”。去年,正是他们来华科举行了哈电的招聘会。
“哈尔滨是个好地方,哈电是个好企业,我还想再来,后会一定有期!”队员中也有人不无动情地这样说。
火车启动了,和哈电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哈电的一草一木、哈电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并未走远,就在眼前。
后记:赴哈电的实践活动也许结束得有点匆忙,但活动行程紧凑,收获颇丰。实践队看到了在哈电的杰出校友的风采,看到了一个名字叫“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国企的面貌,正如另一名队员在总结里写的:
“下次有这样好的实践机会,一定来!”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大门正面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伟章和大家亲切交谈
华中第一届毕业生老校友刘光宁近照
实践队参观车间
实践队和刘光宁校友座谈
实践队和校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