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U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雷火竞技官网电气大楼A座
1951年的夏天,一名年轻人进入了中山大学电机系。两年后,由于五校合并,他来到了华中工学院,1955年,他成为了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出于对母校的热爱,他毅然选择留校参与学校的建设,让华工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承接力。他就是温增银教授,教书育人六十载,建设中华奉一生。2019年9月25日,温增银教授在他喻园小区的家中接受了我们“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的主题采访,走进那一代人的“华工”。
建国初始,结缘华工奏新章
1951年,温增银被录取到中山大学电机系,1952年,在文理工分校的背景下,中山大学理工分家,工科分离成立华南工学院,文理科则并入岭南大学。此时在中山大学就读本科二年级的温增银转入到华南工学院。同年在中部城市武汉,国家政务院(现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三院建校储备委员会,在武汉建立三个独立的工科专门学院——机械学院、动力学院和水利学院。
1953年,原机械学院、动力学院联合成立了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五个学校中的相关专业整合进入。机械学院、动力学院分别调整成机械系和动力系,分别位于东校区和西校区。五校相关专业的本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一起进入华中工学院就读。
这年,我院正式开始招生。温增银被录取成为动力学院下属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联合输配电系统系(简称为发配电)本科三年级学生,在强弱电之中选择了强电。然而华中工学院刚刚成立时,喻家山脚下的主校园还远未建成,华中工学院的学生们只有分散在四个分部上课,分别是南昌分部(南昌大学校内)、桂林分部(广西大学校内)、长沙分部(湖南大学校内)和武昌分部(武汉大学校内)。当时温增银所在我发配电专业本科三年级同学均暂时在武昌分部学习。
温老先生还戏说,当年华工刚开始招生的时候,总有人把武汉理工大学误作华工,起初他们占了两年便宜,后来华工的名号才在全国越来越响亮。
身在电气,苦中有乐勤学习
1953年学校刚成立之际,动力系下设有工业企业电气化、电机与电器、发电厂电力网及其联合输配电系统(简称为发配电)、水能动力装置和火力发电五个专业。当时的教学按照苏联模式开课,教材内容详尽清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设置均十分细致,学科覆盖面很广。温增银所在的发配电专业学生甚至需要学习电力网、水电、火电等相关学科的全部知识。
温老师回忆起当年本科的学习时光,由于是第一届,课程很多,压力很大。上述电力网、火电、水电都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学习水电相关要从筑大坝开始学起,热机学从汽轮发电机学起,还重点说到当初为了透彻地去理解“熵”的概念,和同学们一起认真探讨。为了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抢着进老师的实验室,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得益于当时的实践基础,在1958年下乡之时,乡下去帮别人搞水电站,爬电线杆,和同行的朋友闹出了许多笑话。
说起当时的学习压力,强电方面四门课:电力网、继电保护、发电厂、电力系统稳定。除此之外还有电工材料、高压电工程等高度相关科目,还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很多基础课。而且当年没有考试周这一说法,两天之内所有科目全部考完,上午两门下午两门。温老师从不觉得考试有什么问题,顺带还说起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打好基本功,平时好就是好,根本不需要慌里慌张去复习。
留校任教,反哺电气六十载
结束在华工电气学习的两年本科时光后,温老师于1955年毕业,成为了华工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在采访中,当被问及自己留校的原因时,温老师只是简单解释道:“当时是国家要我们这批学生留下来,我就留下来。”温老先生虽然没有过多言语,但在温老先生心中,又何尝不是那份时代的感召与使命感的激励,才使他下定决心留在尚具雏形的华工,为从华工到华科的发展奉献出自己六十载的光阴?
也正是这批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利用自己在校学习的优越环境,提升了自己专业水平知识,同时反哺母校,为华科大六十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担任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实验室主任三十年,管理三个实验室(电网、继电保护、发电厂),温老师对于现今华科电气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除此之外,动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也与温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最初留校的几年里,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精准动态分析,雷火电竞官方网站就已经开始计划筹建动模实验室。据温老师回忆,那时他还是教授助理,当时想要去上海订购设备还得从株洲出发,经过一系列转车,花费近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当时的火车比现在差多了,座位几乎都是硬木头,有的还是几条铁杆”,温老师在讲述动模实验室筹建与设备购买过程时的种种艰辛时,脸上带着笑意,似乎那些只是微不足道的插曲。
除了实验室建设外,温老师在学生教育方面也卓有建树。学院开设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所用教材的主要编者之一就是温老师。在采访中,温老师提到这本教材时不无自豪地介绍了从第一版到第四版的教材内容变化,即使现在温老师已经退休在家,他仍然在构思第五版《电力系统分析》教材应该加入什么新元素。温老师认为新版教材中应当加入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相关问题,重点探讨以上两种能源所产生的电流不稳定的解决方法。
芝兰玉树,谆谆教诲当永继
温老师与华科颇有渊源,他自己是第一代华工电气人,他的大儿子毕业于华科发配电专业,二儿子毕业于华科土木专业,三儿子则是研究生毕业于华科汽车工程专业,他的一位孙子也毕业于华科电气。温老师一家,可谓从华工到华科的“芝兰玉树”之家。
温老师一家三代都出身华科,这与温老师的教育观念和良好家风密不可分。温老师在谈话中幽默地说,当时没有电视,他又不打麻将,回到家里就是看书备课,孩子也就学他的样看书学习了。在说起高考时,温老师回忆到当年他的儿子高考之前的几天都没有看书,“平时做足了功夫,考试自然不用担心;如果想要依靠考前复习,不如不去考试”,温老师这样说。
温老师对当今电气行业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电气行业各种理论研究已臻至完善,电路可以总括为三大定理,电磁场则总括为麦克斯韦方程组。当下电气行业发展的前景是各种应用技术的改进。温老师举出了一些他认为大有可为的应用技术改进:柔性输电、输电线路优化调整、智能电网、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改进等。
温老师也对当代的大学生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认真读书、会提问、勤实践,而这也是温老师对于华工精神的诠释。
历经时代,建国七十深感怀
温老师历经了新中国成立的大半个过程,他八十七年的人生不仅见证了雷火竞技官网的发展,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今日的辉煌。温老师在回忆往昔时,对大多事情已有些淡忘,但对于当年的华工如何从只有三个专业到成为今天“双一流”、“985”的成长历程却能够如数家珍。温老师无不感慨地说:“我现在无法见到将来的情况,但技术还是会进步。”
是的,时代发展永续,一切都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