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U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雷火竞技官网电气大楼A座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简称动模实验室,创建于1962年,至今进行了多次改造和扩建。在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都比我们更早建立动模实验室,我们差不多是第五家。在建立之前,我们已经在国内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到一些实验室参观学习并收集资料。开始参加这个调研的,我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个是唐继安,还有一个是张永立,他们两个以小组的形式做一些准备工作,也搞了一些初步的方案。1962年,正式要建立这个实验室的时候,学校就任命我为实验室主任,还有其他几个同志参加,有李竹英(后来在电工基础教研室提为教授)、李濡晴(后调到院办)、陈贤治、黎平、陈瑞娟等,这是最早参加的几个人。我们当时教研室主任是樊俊,现在已经退休了。正式开始建立实验室后,我们就开始搞设计、购置设备、分批订货。但订货一下子来不了,是陆陆续续分批到位的。实验室的很多机组、配电盘、拟发电机组、模拟输电线路、负荷模型、控制平台等设备都需要人来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因为工作量很大,所以教研室很重视,把不属于动模实验室的几位老师都安排过来帮忙。为了早日建成动模实验室,我们大家团结一心,经常加班。实验室早期没有起动机设备,几十台机器的安装全靠人力用滚筒搬运和肩挑背扛。有一次,在搬运时发生意外,我的脚背被钢板砸伤,鲜血直流,大家急忙用板车把我送到校医室缝了六针。
动模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朱九思院长的批准,他对动模实验室的建设很重视,十分关心、支持。我讲一件比较具体的事情,在1965年左右,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原来搞了一个动模实验室,但不是很成功,就不想搞了。因为在国内,北京已经有了电力科学研究院,它的动模实验室规模是全国最大的,设备也是最多的。所以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就不想再进行电力系统的研究,想转而研究电工的一些基本理论。于是他们就写了一封信给我们学校,说他们的动模要下马,那些设备可以无偿送给我们。接到这样的消息后,朱九思立即就派我去北京接收设备。但是去了以后我发现,他们不仅通知了我们,也通知了其他三四个单位,大家都在那里等着。看来形势不是太乐观,我马上向系里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朱九思知道这个事情后,立即让当时的系主任朱木美到北京去。因为他的面子大一些,我当时只是一个讲师级的年轻教师,而朱木美是教授,以他的名义去胜算大一些。于是朱木美就去了,经过很艰苦的争取,最后取得了一台15KVA的动模机组,当时我们教研室只有7.5KVA的动模机组,他们这个比我们的大了一倍,无偿地给了我们。我记得在争取的过程中,朱九思也到北京开会去了,他住在民族饭店,我住在西单,我还去跟他汇报过情况。
实验室成立不久,文化大革命就来了,我们有一部分人被下放到咸宁农场,实验室工作艰难前行。但我们从农场一回来,别人都还在开会批斗,我们已经开始了该安装安装、该调试调试的工作。我们心里想:你们抓革命,我们搞生产。所以文革期间我们还是没有完全停下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还是比较能顶得住压力的。因为如果实验室完全停下,那些机器设备就会变成破铜烂铁,损失就非常大。我们一直是只要有时间,就赶紧干。学生停课也就停了,但我们的工作还是得做。所以那些年我们就是这样,实验室进程虽然比较慢,但还是在不断推进,这点我认为是比较好的。
后来在70年代,又有李国久、杨德先、薛有仪等加入动模实验室,我们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订货和安装,在这个问题上比较麻烦的就是经费。学校开始拨了一笔经费可以买很少一部分设备,但进一步建设需要的经费就比较多,我们开始寻求外界单位的资助。我记得比较大的一笔来自湖北电力局实验研究所(原名“中心试验所”),湖北电力局要求实验研究所建立一个动模实验室,他们到我们这里考察了以后,觉得我们已经搞得有点规模了,于是就把建动模实验室的钱拨到学校来,和我们合建。所以我们现在动模实验室实际上是和湖北电力局中试所合建的,他们当时投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如果没有当时他们的投资,实验室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后来实验室初步建成以后,我们就开始接受外面的项目,做实验、搞设备研究,于是就有了一些资金收入。当然,在开始阶段主要还是和中试所合作。在那段时间,刚好武钢要建一个一米七的冷轧机,负荷很大,他们害怕冲击负荷会把湖北电网冲垮,所以就和我们合作,让我们承担冲击负荷的实验。后来得到的结果是如果采取一些措施,还是可以规避风险、把系统稳住的,这个冲击负荷实验也是我们做的第一个比较大的实验。一个实验室五六台机组要模拟整个湖北省的电力系统,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当然,我们以后又陆续承担了其他一些比较大的实验项目。
1978年,实验室基本建成。建成后不久,水电部委托我院举办“全国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地4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我们举办的动模培训班在国内是第一期,其他学校包括清华、天大都没有办过,我们是唯一的。为此,周泰康、我、刘寿鹏和李竹英等4人,还编写了《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的教材,周泰康负责编写第2、6、7章和附录,我负责编写第1、4、5、8章,刘寿鹏负责编写第9章,李竹英负责编写第3章。1980年,这本教材还曾作为本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用过一届,反映良好。同时国内各动态模拟实验室经常来人来函索取该书。我还保留了当时的相片,教师有汪馥英、周泰康、张永立、李竹英等,这张照片很珍贵,估计只有我保留下来了。
再说一下动模实验室的作用,一个是可以给学生做毕业设计、做研究生论文用,还有教师的科研可在实验室里进行,再一个就是跟外面的机构搞科研合作。最近我看到很多老师都在这里做课题,有的项目有好几百万的投资,这说明动模实验室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动模实验室从1962年一直工作到1980年,一共干了18年,把最青春的时光都献给了动模实验室。1980年以后我就离开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微机上去了。那时我记得朱九思书记出国考察,别人送他一台单片机,回来后他还在电影厂跟大家介绍,那时候这种东西很少,尤其是单片机、微机。李国久原是工农兵学员,从青山电厂调到动模实验室工作,我觉得他工作很踏实、投入,而且对机器的安装和调试比较在行,因为他原来在厂里就是干这个的,刚好我这里很需要那样的人,所以就让他在我那儿工作。我退下来以后,就推荐他做主任,一直干到两年前。
(孙淑信,我院雷火电竞官方网站退休教师。)